內容目錄
Toggle讀書心得《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
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
出版社:樂金文化
克勞蒂亞.哈蒙德是英國知名心理學家、BBC廣播節目主持人,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心理學議題。她的作品常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經濟學,幫助讀者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現象。
書籍的內容概述
本書透過263個心理實驗,深入探討人們在金錢使用上的心理偏誤與行為模式。作者以幽默且具穿透力的筆調,揭示我們在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常因潛意識中的心理偏誤而做出非理性的決策。書中涵蓋了「心理帳戶」、「金錢幻覺」、「貧窮對認知的影響」等主題,並提供實用建議,幫助讀者做出更明智的財務選擇。
個人心得讀後感
閱讀本書後,我對自己的消費與理財行為有了更深的反思。例如,作者提到「心理帳戶」的概念,說明人們會根據金錢的來源將其分類,進而影響使用方式。這讓我意識到,自己對於獎金或紅包的花費確實較為隨意,而對薪資則較為謹慎。
此外,書中指出貧窮會限制個人的認知資源,導致短視的財務決策,這讓我重新思考財務教育與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其中第五章講述價格公道的錯覺,我蠻喜歡的。我們每次在消費的時候,一定會判斷購買商品或是食物的價格合理性,我們的大腦很容易被誤導和欺騙,在金錢面前保持理性思考其實不太容易。
書中舉例一個實驗,康乃爾大學在某間紐約上城的吃到飽高檔義大利餐廳進行實驗,大家應該都有吃吃到飽餐廳的經驗,都會吃得比預期中更多,而且會在盤子裡面擺滿各種料理,深怕吃的內容不足支付的價錢。
他們做研究的第一天,一組人能夠用4美元享用吃到飽餐點 ; 第二天,第二組人則得付雙倍的價格享用餐點,裡面的餐點與品項則一模一樣,你們猜哪一組客人吃得比較開心? 答案是付出8美元的那組,雖然兩組吃的分量差不多,但付更多錢的那組卻得到更大的滿足感,更有趣的是,第二組人覺得他們吃的分量剛剛好,第一組人卻覺得吃太多了。
價格會深深改變我們對自身身體感受的認知,食物方面顯然未必愈便宜愈令人開心,從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到這樣的結論。這或許解釋了有些極度昂貴的餐廳,儘管份量少的可憐,人們卻欣然接受,因為人們會說服自己這個分量很完美,給更多的食物我會吃不下了。
精彩段落或引言
「所有你以為的『精打細算』,其實都只是大腦創造的幻覺!」
這句話點出了我們在金錢使用上的盲點,提醒我們即使自認為理性,仍可能受到潛意識影響。書中開頭提到英國KLF樂團成員燒毀一百萬英鎊的事件,作為對金錢價值的挑戰,令人震撼且發人深省。
在最後一章節,作者也整理了32條金錢法則,提醒我們可以在人生中更好的運用金錢,避免非理性的錯誤。以下列幾條我蠻喜歡的觀點:
- 如果想要健康飲食,買零食一慮使用現金支付。
- 如果你有機會擺攤,請在招牌上寫「花點時間看看」,就會有更多人駐足。
- 假如你意外成為百萬富翁,不要立刻買最高級的物品,否則,日常的樂趣都會立刻相形失色。相反地,買些小確幸給自己。
- 假如想花錢讓自己更快樂,請購買體驗而非物質。
- 買會留下深刻記憶的東西犒賞自己。
適合的讀者
這本書適合對以下主題感興趣的讀者:
- 希望改善消費與理財習慣的個人
- 對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有興趣的讀者
- 從事財務、行銷、教育等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士
推薦原因
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希望深入了解自己金錢行為背後心理機制的讀者。書中提供的實驗與案例,不僅有趣,還能引導讀者反思並調整自己的財務行為。建議搭配筆記閱讀,記錄下與自身經驗相關的觀點,將有助於實際應用書中的建議。
本書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