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Toggle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ETF(Exchange-Traded Fund,簡稱指數股票型基金)成為了金融市場上發展最為迅速的金融商品,而ETF也屬於傳統被動型指數基金(Traditional Index Fund, 簡稱TIF)的一種。
被動式基金成為主流?
被動型指數基金低成本的特色逐漸獲得投資人的重視與青睞,在2019年8月時美國股票類型之被動型基金的總管理資產首度超越主動型基金之總管理資產,這個里程碑對於被動型指數基金來說非常重要。
但在過去幾年來,傳統被動型指數基金(TIF)的原理,深受披著羊皮的大野狼挑戰,市面上許多ETF早已脫離傳統指數型基金的理論架構(長期投資、低成本、充足分散投資),變成另類的投機金融工具。
傳統指數型基金是什麼?
在《約翰.伯格投資常識》中,統計傳統指數型基金(TIFs)與指數股票型基金(ETFs)目前在市場上發行的產品類型差別,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傳統指數型基金(TIFs)有近86%資產是投資於整體市場指數(分散性股票或債券),但股票指數型基金(ETFs)只有49%。
ETF已經變形脫離傳統指數型基金
基本上,在許多方面,許多的股票指數型基金(ETFs)已經偏離了傳統指數型基金(TIFs)之基本概念:買進持有、分散風險與降低成本。
ETF.com的創辦人吉姆.維安特(Jim Wiandt)曾說:
「指數化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我總覺得相當諷刺,就如同金融領域內的所有其他發展一樣。避險基金指數、類股指數、股利指數、商品指數與交易策略指數都成為風靡一時的產品。關於這些指數產品的共通特性是什麼,我提出三種可能猜測: (1)追逐報酬 (2) 追逐報酬 (3) 追逐報酬。因此我們必須專注最根本的概念,永遠要記住當初創造指數化產品的目的所在:偏低費用、廣泛分散投資、繼續持有,不論你試圖透過哪種方式來擊敗市場,更可能因為相關的成本而被擊敗。 」
目前市場上追蹤整體市場指數的被動型基金並不多(尤其台灣),因為ETF(股票指數型基金)的崛起,因此投資這些追蹤整體股票市場的指數型ETF,絕對是最佳選擇。
但前提是避免進行短線交易,短線投機是輸家的賽局,長期投資才是經過實證的策略。
常見問題FAQ
Q1: 什麼是傳統指數型基金?
- 被動管理: 指數基金的管理策略被視為被動,因為其目標主要是複製市場指數的表現,而不是嘗試打敗它。
- 成本效益:由於指數基金通常不需要進行大量的股票研究或頻繁交易,所以其經營費用往往較低。
- 透明度: 因為指數基金的組合模仿某個指數,投資者可以較容易地了解基金的持有資產。
- 每日淨值:與所有的共同基金一樣,指數基金的買賣是基於每日結束時計算的淨資產價值(NAV)。
- 風險:投資者的風險與被追踪的指數相對應。例如,如果某市場指數下跌,追踪該指數的基金也會下跌。
- 多樣性:指數基金通常投資於該指數下的所有或大多數股票,這提供了一定的投資多樣性,有助於分散特定股票的風險。
Q2: 什麼是ETF?
- 上市交易:ETF 像股票一樣,在股票交易所上市,投資者可以在交易時段內透過經紀商買賣。
- 追踪指數:大部分的 ETF設計為追踪特定的指數,例如S&P 500、NASDAQ 100 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主要指數。這意味著,當你購買一個 ETF,你實際上是投資於該指數包含的所有股票或資產。
- 即時價格:與傳統的互助基金不同,ETF 的價格會在整個交易日內根據市場供需而波動,而不是基於每日結束後的淨值(NAV)。